油滴建盏的审美,你懂吗

2022-09-06 14:52

宋代初期,随着品茶方式由「煎饮」到「点饮」的转变,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。「斗茶」又称「茗战」,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。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质量优劣,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。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,茶具的质量也需不断提高,才能适应需求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,必须具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斗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。所以建窑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,优秀建盏是在宋代举国斗茶这个背景下,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创造出来的饱含中国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品。

建盏的美是通过质感展现出来,它恰好符合宋代茶家的审美。而茶家的审美观扎根于儒释道思想体系。讲究的是深层次的、有内涵的、脱俗的、耐人寻味的美。注重的是意境,而非单纯的形与色的问题。所以鉴赏象油滴这类茶盏,不仅需要知道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,还要结合茶家的审美理念深入理解。

油滴茶盏的器型很小。玩赏这种瓷器要近距离细细地观赏,不仅要看器型与坯色,更要看茶盏各个部位斑点的细微区别。要先从釉面斑点中读出有价值的信息,再对整体效果作出评价。有条件时,要与同类作品比较,有比较才有鉴赏。特别是要在强光下(最好阳光)观赏,具有银色、银蓝色、金黄、彩色的斑纹在阳光照射下会明显放出异彩,这种质感是高品位建盏独有的,具有摄人心魄之美。宋代斗茶就是「取其燠(yu)发茶采色也」。而褐色、灰色或金属感不强的斑纹在阳光下没有多少变化,过去有人把褐兔毫说成是金兔毫,是否真金在阳光下就足以辨别。

斑点的色彩可以作为评价油滴品位的重要依据。从灰色→褐色→银白色→银蓝色→金黄色→彩色这个次序能体现出烧制难度与美感的统一。而且其烧制难度区别很大,无法用数字来描述。对于油滴斑点的形态问题。一般是斑点大的、形状呈卵形的、清晰度高的、疏密恰好的较好。对于高品位的不同色彩的油滴来讲,形态问题显得相对次要。而且不同的鉴赏者有各自的审美理念,更重要在于艺术效果。例如,银蓝色的斑点更具有幽玄的质感。但其清晰度可能比银白色稍差。高品位的油滴建盏,其斑点各有特点,也各有不足,所要要从整体评价。